【情緒管理】經常大喊大叫或哭泣不止 心理學家拆解幼童7大常見受壓症狀

育兒資訊

發布時間: 2021/04/22 18:31

分享:

分享:

心理學家拆解幼童7大常見受壓症狀。

幼兒的思想和行為容易受到壓力環境影響,尤其現時疫情反覆,為了抗疫而多留待家中, 減少了外出、與朋友和其他家人減少了見面的機會,或者收看一些令人不安的新聞報道,都可能會影響兒童的行為和情緒,有機會造成情緒波動、易怒、與成人對立、感到悲傷和恐懼、睡眠困難,以及改變食欲。

他們也有可能出現倒退行為,即出現年幼時曾做過,但長大後原已經不再出現的行為。這些跡象都在告訴我們,孩子可能正面對壓力。年紀幼小的孩童可能不太懂得如何正確地表達個人壓力以及情緒。無國界醫生的心理學家提供建議讓家長拆解幼兒和小童常見的受壓症狀, 從而適時給予支援和溫暖,並助其建立屬於他們的家庭韌性(另稱家庭復原力)。

幼兒和小童或難以表達自己面對的壓力。心理學家提醒作為家長需要留意孩子的行為有否出現變化。以下7個是幼兒和小童常見的受壓症狀:

1. 倒退行為 (即出現年幼時曾做過, 但長大後原已不再出現的行為), 如失禁, 吸吮拇指或說嬰兒話等。

2. 玩耍的時間減少

3. 比平常更容易激動起來

4. 失眠或難以熟睡

5.常大喊大叫和哭泣

6.過度纏繞父母,害怕和父母分開

7.對任何刺激都反應過敏,情緒難以平復

當了解到年幼子女處於受壓狀態,家長便可及早介入以緩解其壓力。心理學家解釋「韌性」一般指人們在面對沉重壓力時,身心恢復健康的能力。家庭韌性則指整個家庭正面應對各項挑戰的能力。家庭韌性有助我們建立一套心理防衞機制,令我們能夠應對一些突如其來的困難,也有助我們在面對困難或壓力時,繼續維持身心健康。

點擊圖片放大
+3
+2

不少研究指出,親子之間可透過身體接觸,加強孩子的韌性和增進信任。對感到焦慮的孩子而言,這個方法特別有效。父母可透過身體接觸向孩子表達關懷,例如擁抱孩子和握住他們的手,這些都有助孩子緩解壓力,增加安全感。專家建議家長,可以幫助兒童保持正常飲食和睡眠習慣, 並確保他們處於輕鬆的生活環境。 

再者,在建立人際關係的過程中,溝通是重要的一環。因此,家長可進行一些具溝通元素的家庭活動,從而建立家庭韌性。建立家人之間的相處習慣和定期進行家庭活動,例如一起玩桌上遊戲、行山或在家做瑜伽。尤其是講求團隊合作、解難和溝通的遊戲,都可增進感情和促進親子溝通。除了溝通交流,家長亦可透過適當的身體接觸以表達支持和關懷,如:擁抱等。

同場加映如何提高小朋友表達能力

文章獲無國界醫生授權轉載。